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评估亮点 | 地铁集团铸就前海数字建造标杆——深铁前海国际枢纽中心项目-T4

发布日期:2024-12-06     来源:     阅读: 598



2024  /  12




深铁前海国际枢纽中心项目-T4


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自2022年10月深圳入选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深圳严格落实住建部和省住建厅的部署要求,按照先行示范标准,全力打造智能建造新模式。全市已遴选并发布了100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为进一步推广经验做法,现对试点项目之一“深铁前海国际枢纽中心项目-T4栋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创新内容整理推广。




introduce

 一  |  项目基本情况



前海国际枢纽中心-T4栋项目位于前海深港合作区桂湾片区,项目性质为超甲级写字楼。主体结构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共计61层,高度280m,其中通高大堂15.95m,标准层高度4.5m,占地面积20㎡,总建筑面积27.76万㎡,总投资4亿元。T4栋外轮廓变化复杂,每12层两处大面积通高中庭,且在通高中庭处进行外轮廓结构变化


枢纽规划有5条轨道线路,其中地铁1号线、地铁5号线、地铁11号线现已投入运营;穗莞深城际线机前段正在建设中,计划2025年通车运营,港深西部铁路为规划线路。枢纽配套公交、出租、市政道路等设施,由政府投资。


△项目效果图



 二  |  项目智能建造创新点



项目致力打造两标杆,即建设前海建设标杆和数字建造标杆;三理念,即践行全专业管理理念、全员价值创造理念和绿色低碳建造理念;两优质,即实现鲁班奖工程和国际优质工程奖。根据前海国际枢纽工程特点,项目通过智慧建造聚焦施工现场岗位一线作业层,通过“云大物移智+BIM”等先进技术和综合应用,对“人、机、料、法、环”等各生产要素的实时、全面、智能的监控和管理,实现业务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应用,协同共享,综合展现,搭建一个以进度为主线、以成本为核心、以项目为主体的多方协同、多级联动、管理预控、整合高效的智能化生产经营管控平台,推进全员参与智慧建造应用,实现现场使用管理数据化、信息化,更准确及时的数据采集、更智能的数据挖掘分析、更智慧的综合预测,保障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1

智慧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


项目依托BIM5D+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并基于BIM、IoT、大数据等技术,对项目安全、质量、技术、生产、成本、设备、环境等进行集成管理,再通过后台数据集成系统收集安全质量问题台账、设备运行数据、劳务出勤记录、AI智能隐患识别等数据,最后通过信息集成系统,将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统计,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现场施工管理进行升级


△智慧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展示


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汇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

BIM+WBS分解及编码


基于项目特性通过WBS技术自上而下从项目最大的单位开始,逐步将它们分解成下一层的多项任务,形成项目级WBS编码表,编码由项目码、连接符、工程分类码、区域码、构件及序列码组成,分别对应项目名称、工程划分名称、楼栋、楼层、施工段、构件名称。


△项目编码规则


通过WBS编码表对BIM模型进行分解及编码,并利用WBS分解与模型编码唯一对应性,对构件添加对应产值,让BIM模型与投资、进度挂接,将“BIM三维实体模型-施工进度计划-工程量清单”有效结合起来形成BIM 5D进度模拟,再以深铁BIM平台为依托,按月、季、年进行投资、进度综合分析,开展数字化建造,实现投资、进度一体化管理。


△BIM+WBS分解及编码流程图



3

钢结构一体化管控平台


项目依托钢结构一体化管控平台和BIM技术,实现了对钢结构构件的全过程周期管理,通过平台整合了设计、制造、运输、施工、验收和维护等各个环节,实现了钢结构的精细化管理。


项目技术部利用深化后的BIM模型输出零部件加工图及下料单,并上传至平台,生产部根据图纸及下料单编制并上传生产计划,再利用焊接机器人、切割机器人、铣削机器人等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将构件信息上传至平台并生成二维码,再由运输部运输至现场,质量部基于构件二维码对构件进行进场验收,最后待现场安装并验收完成后,通过平台对对应构件进行销项,通过钢结构一体化管控平台对钢构件加工各个工序进行监督控制,保证构件加工质量、进度有效可控。



4

防排烟成品风管


目前行业防排烟风管主要采用的金属镀锌钢板风管外包防火板安装工艺,产品结构为:镀锌钢板+轻钢龙骨+岩棉+防火板(0.5h~3h),存在施工难度高、工序多、耗时久、安全风险大、成本高、观感质量差等问题,本项目防排烟系统风管+防火包裹施工改为防火成品风管施工,使用BIM技术+装配式施工在满足高效建造、减少高大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为项目进度、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三  |  项目智能建造实施和应用情况



1

BIM5D+智慧建造工作职责划分


项目经理作为智慧建造第一责任人负有统筹全局的责任,项目总工作为智慧建造实施第一责任人负有监督及考核各部门的责任,质量部、安全部、技术部和工程部都各司其职,及时督促和管理,加强对智慧建造平台的使用,BIM工作室主要职责包括智慧建造后台功能及权限配置、日常维护、数据收集及统计、平台使用手册的编辑及培训、以及对数字设计内容进行审核



2

基于BIM技术的数字设计


钢结构、幕墙、机电、精装修、铝模、砌体等进行深化设计。


△基于BIM技术的数字设计



3

数字资产库


项目通过收集、自建、修改等方式,建立BIM构件库、BIM样板文件、轻量化模型等数字资产,再通过深铁平台及C8BIM平台等对数字资产进行协同管理和应用。


△数字资产库



4

可视化建造


TOD项目存在体量大,专业分包多,交叉作业复杂的情况,导致现场实际施工与模型存在出入。项目利用BIM+AR技术对工人进行施工前交底减小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实模复核找出存在问题,为鲁班奖创奖提供支撑。


△BIM+AR技术



5

基于BIM的协同管理


利用自主研发的C8BIM协同平台,对图纸、变更、模型、文件、照片等资料进行协同管理,以达到信息同步、数据共享的目的,提升各方对项目进度的感知效率,提升沟通效率,节约沟通成本。


△C8BIM协同平台



6

一体化加工平台


项目利用钢结构一体化数字加工平台,能高效、及时、准确的对钢构的生产、运输、验收、安装进行管控,及时优化施工计划,保证了现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所有钢结构构件施工。


△一体化数字加工平台



7

智能设备安装和定位


项目共安装智能设备176套,其中智能监控设备57套、智能识别设备36套、智能监测设备41套、其他智能设备42套,为项目数字建造提供硬件支持。


△智能设备点位图



8

平台搭建


项目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共制定“基础九+拓展八+升级六”共计23项应用模块,涉及项目各个层面。


△智慧建造平台应用模块



9

三维激光扫描机器人


基于空间点云逆向建模,用于实测实量、基坑挖方量计算、钢结构变形测量、模板脚手架变形监测、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机电管线安装校核等多种建筑工程常用场景,减少人员投入,提升工种效率,测量结束自动输出实测实量报告,减少人为干预,提升测量精度。应用亮点在于实测实量、自动化作业、质量分析和逆向建模


△三维激光扫描机器人



10

成品风管的应用


项目利用风管数字化工厂加工平台,根据BIM图纸,对成品防火风管下料图进行深化、开料、制作、质检进行全过程管控,保证了现场能按BIM图纸按时、按质、按量准确的完成共计4.5万平方成品防火风管制作加工。


△成品防火风管



11

其他应用


生产管理系统、劳务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技术管理系统、智慧工地管理系统、设备集成应用、数据集成应用、信息集成应用等。



四  |  技术成果总计



1

生产成果总结


项目通过将施工组织设计导入智慧施工管理平台,按月周对计划进行逐级拆解,并指定责任人,通过移动端APP进行任务跟踪,包括进度跟踪、劳动力跟踪、物资跟踪、质安跟踪等,最后由系统自动输出质安报表、施工日志、数字周报等,截止日前共计发布生产任务1021条,输出质安报表143份,生成数字周报143份,大幅提升任务协同效率


△数字化管理升级示意图



2

安全成果总结


项目利用智能施工管理平台整合各类智能设备,对安全隐患、安全风险、危大工程、违规作业、大型机械等进行识别、监控及管控,并通过平台自动统计数据,对问题数量、整改清理、类型分布、问题趋势、人员履职等重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IOT技术,将各类智能设备进行联动,包括高清监控+AI识别、环境监测+智能喷淋、智能识别+语音广播等


△智能设备联动



3

质量成果总结


项目借助智能施工管理平台,管理人员通过平台线上发布问题,同步推送所有相关人员,,做到责任到人、及时整改、数据留痕、问题可溯,截止日前,共发布质量问题1983条,及时整改率超95%,整改率100%,并利用各类智能化施工机器人,通过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科学管理手段,对现场质量问题、质量隐患等进行监督管理。


△各类施工机器人



4

智能施工管理平台成果总结


项目通过智能施工管理系统,将生产、安全、质量、技术、劳务、机械、设备、党建等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并集中管理,并利用AI、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提升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各关键要素的全面感知和实时互联,通过新型技术手段,驱动项目现场施工管理数字化升级。


△项目大脑集成界面


△项目智能设备点位(部分)示意图



5

效益总计


基于智能建造综合技术,对项目进度进行精确控制,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时间成本,有效提升项目质量,减少约90%的返工率,使T4塔楼封顶时间比合同工期分别提前149天,为项目综合节约超千万余元。


以智慧建造做为项目亮点,助力项目迎接社会各界观摩交流,包括承办国家级建设工程绿色低碳与智能建造交流暨项目观摩会等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业主、同行业单位的一致好评,提升企业及项目品牌形象,得到包括人民日报、深圳商报、深圳新闻网、绿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项目还荣获《深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与安全文明优良工地》、《广东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单位》、广东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并入选深圳市智慧建造试点项目。同时基于智能建造科研助力,荣获广东省建筑业协会BIM成果一等奖、第四届新基建杯BIM大赛特等奖、第十三届龙图杯BIM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参建单位信息


项目名称:深铁前海国际枢纽中心项目-T4栋工程项目

建设地点:深圳市前海桂湾片区,临海大道以东,听海大道以西,桂湾一路以南,桂湾四路以北

建设单位: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规模:T4栋地上总建筑面积14.7万㎡,地下6层、地上61层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深圳市华西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承包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本文已获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原创发布,所有素材来源于建设单位。



编辑:朱禹诺

审核:李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