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 肖绪文院士:关于加速建筑业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2024-08-05 来源: 阅读: 121
前言
01
202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于《建筑》分享对建造高质量住宅和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深刻见解,着重在建筑业面临的新挑战、实现建造好房子的关键目标、建造好房子路在何方以及建筑业转型升级举措与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满足了公众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使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当前,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工作部署和引领下,“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镇”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建筑业经历了持续高增长后,转入中低增长阶段,市场规模处在滞胀状态,现行工程建设体制机制存在的多元主体互为独立,工程实施主体不够明确,这些情况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掣肘。在这种背景下,好房子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建筑企业既有人才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好房子建设的要求。现行用工制度不利于工人技能水平提升,加之传统建造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绿色化水平不高,工程管理相对粗放,为建造好房子带来困局。
建筑业发展至今,已经初步实现了建筑供给量从短缺到基本饱和的状态,当前的工作重点正从满足人们工作与生活用房的刚性需求,逐步转向建筑产品的拾遗补阙和工作与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上,即转向以建好房子为目标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好房子?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对好房子认定的差异巨大。总体而言,“实用、经济,绿色、美观”是好房子的基本要求,工程基于全生命期的经济技术性能相对最优,耐久性好,做工精细,最大限度满足个性化需求,让使用者及相关方满意,是新形势下建筑业追求卓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也是建造好房子的总体要求。
建造好房子,必须从大处着眼,通过改革建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工程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必须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高度重视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使用群体,做深入的需求分析,实施一户一策,把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落实到持续扩大好房子建设的覆盖面上,落实到做工精细等方面,把居住者和使用者满意作为从业者的最高追求。
全装配产业化住宅代表项目:北京万科长阳天地
一是积极应对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于好房子到好小区,到好社区,再到好城区的建设,应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在强化村庄规划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应突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生态修复、城乡生活环境治理、城市风貌塑造等方面的重构和重建。
二是强化工程质量责任制度落实,加速实施工程“总承包,负总责”的管理制度。小康社会人们对工程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各自为政、各自独立”的工程建设体制,制约“建好房子”的发展。应加快推进以工程总承包为主导的绿色建造与基于工程全生命期的设计咨询服务叠加PEPC+DCS的工程管理模式。强调建立健全工程项目总承包负总责(PEPC)的制度,发展基于全生命期的工程设计、咨询和服务的企业组织(DCS),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市场,加快工程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
三是全面提升工程建设领域教育水平,为建筑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队伍。首先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针对绿色化建造、精益化建造、数字化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方向,进行专业需求分析和专业设置导向分析,重构课程体系,增设相关新专业,充实教学新内容。其次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建立土木建筑行业职业教育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一体化的专业教育贯通体系,引企入校,满足不同层次职教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建立职教学生职业发展的持续上升通道。再次是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职业技能型人才。
四是打通管理层与作业层的人为间隔,建立一体化工程项目建造组织。目前建筑行业仍存在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的情况,导致管理层与作业层难以形成合力。应集成设计、采购、施工等各环节的各种要素,建立工程项目劳务层与管理层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实施团队,实现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五是重视工匠培育,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现行制度下技能操作人员收入水平和社会认同度较低,不利于好房子建设的品质提升,应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行业氛围,采取新型八级工资制等有效措施,保障技能操作人员社会权益与薪酬对等。
六是住房建设重视个性需求,推进实施菜单式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好房子的要求标准持续提升,建筑业应面向未来,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把“好房子、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的理念落到实处,针对点多面广的住宅工程,应以菜单式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者的不同需求。
七是全力推进精益建造,全面提高工程建造管理水平。针对建筑业“管理相对粗放,产品质量不高,产值效益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应积极推进精益建造的管理方式,从员工职业化、生产系统化、工序标准化、度量数字化等方面入手,通过柔性生产和“6S”途径,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减少资源浪费。
在建造好房子目标引领下,建筑业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转型,要转向绿色化、智能化、精益化和国际化。升级,可以分解为四个升级:技术能力升级、管理水平升级、产品品质升级、服务质量升级。
具体来说,对转型升级有如下建议: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工程“总承包,负总责”的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建设单位对工程负主导责任,建筑企业负主体责任的要求。
推进“职业与技能教育先行”的就业制度,把提升工程的做工水平列入行业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把一线技能操作人员逐步列入建筑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并对建筑企业资质提出相应的强制性要求。
重视现代化技术与建筑产业及工程产品的融合,持续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现代化的工程产品。
创新行业收入分配制度,分配制度适当向一线操作人员倾斜,营造全企业重视操作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强化建筑企业对工程质量和服务的主体责任,切实落实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样板引路、过程管理、上下序交接等基础管理制度,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把建造好房子作为建筑企业的最高目标,优化企业的知识结构,重构企业工程总承包、工程技术与技能操作人员齐全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加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来源:建筑杂志社
02
2023年9月,第二届中国—东盟建筑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南宁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以“绿色建造发展与推进”为题,从绿色建造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分析如何通过绿色建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肖绪文表示,绿色建造是按照绿色发展要求,着眼于建筑全寿命期,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采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排放、提高效率、保障品质的建造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程建造活动。未来一段时间内,绿色建造应特别重视建造减碳,从前端、中端、后端和自然循环端同时发力,加速低碳示范工程,持续推动单体建筑、生态城区、市政工程、乡村农房等各类低碳建筑的工程示范,以点带面,作出切实成效,为国家实现减碳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他指出,当前,绿色建造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绿色建造的认识存在误区。业界认为绿色建造在施工阶段会耗费比一般的建筑施工付出更大成本。实际上,绿色建造是工程立项、设计和施工的一体化建造方式,目标是追求“环境效益佳,工程品质优,占用资源少,工程成本低”的基于工程全生命期的技术经济效益最佳。
二是绿色建造推进力度不足。推进目标的实施,或是强制推行,或是强化激励。在绿色建造的推进方面,我们存在差距,截至目前,还没有一部绿色化发展的强制性标准,也没有足够的奖优罚劣的激励政策。因此,绿色建造的推进总体乏力、成效不明显。
三是现行工程管理模式不利于绿色建造推进。我国工程建造广泛推行的仍然是多元主体的建造模式,工程实施主体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为独立,互相制约的关系,“工程总承包,负总责”的制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这种责任主体缺位的工程建造模式,无法保障基于全生命期的工程建造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对于如何加速推进绿色建造,他建议,要实施强制政策,进一步加速改革现行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速推进工程“总承包,负总责”的管理制度落实,加速培育基于工程全生命期的建筑师设计咨询服务组织,切实提升惠及民生的绿色建造实效。
来源: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
03
在2020年12月,首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会议上,肖绪文院士进行智能建造相关的学术分享,主要介绍智能建造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以及怎样做,为行业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肖院士认为,建筑业可以对标制造业,建造就是建设工程项目的“制造过程”,是基于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的工程立项策划、设计和施工的总称。工程建造与产品制造一样,必须立足于产品的全生命期的经济、技术、性能和效益的最大化。智能建造是面向工程产品全生命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建造生产水平提升和现场作业赋能的高级阶段;是工程立项策划、设计和施工技术与管理的信息感知、传输、积累和系统化的过程,是构建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控平台,在既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功能互补的机器人完成各种工艺操作,实现人工智能与建造要求深度融合的一种建造方式。
智能建造主要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构建工程建造信息模型(Engineering 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EIM)管控平台,EIM管控平台是针对工程项目建造的全过程、全参与方和全要素的系统化管控而开发的建造过程多源信息自动化管控系统,是智能建造体系的重要数据和业务中枢;二是数字化协同设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到施工阶段,进行全专业、全过程、全系统协同工作,是基于互联网的泛在协作系统;三是机器人施工,在EIM管控平台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驱动下,机器人代替人完成工程量大、重复作业多、危险环境、繁重体力消耗等情况下的施工作业。
而支撑智能建造的基础工作是三维图形描述、图形引擎和平台的开发,以及建筑的三维空间描述和真实感表达的系列软件开发。这个也是智能建造区别于传统行业信息化的一个重点,三维图形平台实现了实体建筑的数字化表达,为三维人机交互提供了便捷直观的技术基础。所以,三维图形系统为智能建造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是建筑行业发展数字化的底层能力。
首先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中国是建造业大国,建筑业的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城镇化建设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建筑业也进入了存量时代,建筑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传统建造模式效率低。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基建项目建设通常会出现超时和费用超标情况;2、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场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高。直接导致的是中国建筑产业工人后继不足,年轻人基本都不愿意再进入建筑行业;3、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近年来虽然在推进智能建造,但整体成效滞后。主要表现为简单搬用外国技术,原创性技术不多,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和图形处理的基础性软件系统;少有高效实用的人工智能工具和施工现场作业机器人;缺乏切实推动工程项目智能建造有效实施的数字化管控平台,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效果不明显。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间的融合。我国也把数字经济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推进,于整个建筑业发展来讲,我们要深刻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带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建筑业从“建筑业大国”向“建筑业强国”迈进。
首先我们要看发展智能建造的痛点是什么:1、缺乏切实能够推动智能建造有效实施的数字化管控平台。市面上其实非常多的数字化管控平台,但往往是浮于表面,好看不好用。所以这里提到是需要能够“切实有效”推动智能建造实施落地;2、少有高效实用的人工智能工具。人工智能在建筑业其实也有一些应用,典型的在规范问答、三维图审及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方面,但对于建造全过程资源要素配置和实施的应用场景还是不够的;3、信息化技术简单搬用,没有与管理和流程紧密结合,效益提升不理想。
通过智能建造推进,切实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应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创建利于工程项目推进智能建造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在推进智能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快速形成协同推进之大势,对于促进智能建造至关重要。
第二,推进智能建造,科技研发工作必须先行。智能建造是传统建造技术与现代化技术高度融合的建造方法,其综合性和创新性极强,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科研工作先行,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持续进行科技攻关,方能取得实质性效果。
第三,加快创建EIM管控平台。工程项目的系统化管控是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创建EIM管控平台,实现工程项目的系统化管控,对于提升建筑业管理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列入智能建造推进工作的优先选项。
第四,加速建造机器人研制。建立工程总承包企业主导,电子、机械、信息与控制等多专业参与的科技攻关体系,组织多专业进行建造机器人研制的联合攻关,加速施工作业机器人推广使用。
第五,构建面向项目层、企业层、集团层的PRP-ERP-GRP管理系统。智能建造应针对工程项目建造的不同角色,构建政府、业主、设计、总承包和专业分包等相关方共享共用的工程项目智能建造的管控平台;在集团、企业和项目3个层面体现权责分工,聚焦项目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过程管控能力提升,进行流程优化和固化,形成围绕工程项目不同管控主体的PRP-ERP-GRP系统,赋能提质增效。
第六,加速专业协同化设计平台构建。构建建筑、结构、水、暖、机电、装饰等多专业协同设计的数字化平台,打破各专业设计分离的现状,从整体层面设计工程产品,达到整体工程质量最优。
第七,研发“工程建造+”,将新型技术融入传统建造技术。智能建造推进更应关注针对施工过程的工艺、工序特点,环境感知要求,融合“大智云物移”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形成“质量安全+”“幕墙工程+”“钢筋工程+”等融合技术,以便实现施工的高效化、工艺的精细化和工程的品质化。
第八,重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底层支撑系统、操作系统和办公系统。目前普遍使用的计算机三维图形及其BIM系统、底层操作系统windows以及办公系统office大多源自境外,开发自主可控的支撑智能建造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对于提升核心技术能力至关重要。
智能建造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是目前已具备良好基础,包括产业互联网基础技术体系、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及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借助我国大市场的优势,停止作秀,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改变目前智能建造技术和管理碎片化的开发状态。
第一,加快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加速推进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推进智能建造需要工程项目立项策划、设计、施工的建造全过程协同进行,呼唤“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设计咨询服务”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的加速推进。
工程总承包企业应承担“工程总承包负总责”的责任,管理触角向前后延伸;以注册建筑师为主导的工程设计咨询应对建筑全生命期的运行质量、环境适宜性和功能性等承担相应责任。
数字化协同设计是智能建造的基础,务必全力推进。
建立“大设计”理念是智能建造推进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大设计,有时候也称之为“综合设计”,是区别于传统拆分设计的一种方式,实现设计阶段的整合,提高协同效益。协同设计平台是支撑综合设计的重要系统),着力推进土建与机电设备的施工图与专项施工图设计及其深化设计、工程组织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方案设计的“工程项目四个同步设计”。
第二,智能建造应做好顶层设计。推进智能建造应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一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图形系统;二是研发BIM;三是构建基于BIM的EIM管控平台;四是研制人工智能设施,如智能监测设施、功能各异的机器人设施等。
城市建设信息管控平台(CIM)应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集成区域内的建筑、市政、铁路、公路、桥梁、水利等各类工程的EIM管控平台信息。通过EIM管控平台信息合成、累积和过滤而形成。即智能建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以行业“提质增效”为导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秉承“不求一次成优,但求取得实效”的持续改进思路,为切实提高行业发展质量作出贡献。
第三,基于工程建造的复杂性,应在工程建造服务、管理、场景和流程再造、创新和固化研究的基础上,会同软件开发商“化整为零”开发若干子系统,在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持续改进,进而针对不同需求进行相应子系统组合,实现若干子系统的集成“积零为整”,逐渐形成适于工程项目多方协同的系统化管控平台,实现对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参与方管控,最终创建具有我国原创血统的工程项目建造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实时管控和运行的系统化工作平台——EIM管控平台。
第四,创新开发思路,创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形系统。
现行BIM三维图形输入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与我国技术人员熟悉的输入方法不相吻合,普及性差。应该凝聚优势资源,创新开发思路,在我国技术人员熟悉的平面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系统的内设转换软件,自动生成三维空间图形,进行真实感表现,攻克“卡脖子”的三维图形系统的技术难关,研究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图形引擎、平台和符合中国建造需求的BIM系统。
第五,加速研制和推广应用人工智能设施,如智能监测设施、功能各异的机器人设施等,特别应围绕工程建造的点多、面广、量大和劳动强度高、作业条件差的工艺工序,构建EIM管控平台与工艺技术联动联控的机器人作业环境,进行机器人研制。智能建造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建造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融合,促使建造及施工过程实现数字化设计、机器人主导或辅助施工的工程建造方式,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主导途径。
智能建造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是目前已具备良好基础,包括产业互联网基础技术体系、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及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借助我国大市场的优势,停止作秀,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改变目前智能建造技术和管理碎片化的开发状态。
来源:BIM智造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材料收集并进行梳理总结,侵删)
编辑:朱禹诺 左飞宇
审核:李洪东
前言
01
202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于《建筑》分享对建造高质量住宅和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深刻见解,着重在建筑业面临的新挑战、实现建造好房子的关键目标、建造好房子路在何方以及建筑业转型升级举措与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满足了公众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使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当前,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工作部署和引领下,“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镇”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建筑业经历了持续高增长后,转入中低增长阶段,市场规模处在滞胀状态,现行工程建设体制机制存在的多元主体互为独立,工程实施主体不够明确,这些情况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掣肘。在这种背景下,好房子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建筑企业既有人才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好房子建设的要求。现行用工制度不利于工人技能水平提升,加之传统建造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绿色化水平不高,工程管理相对粗放,为建造好房子带来困局。
建筑业发展至今,已经初步实现了建筑供给量从短缺到基本饱和的状态,当前的工作重点正从满足人们工作与生活用房的刚性需求,逐步转向建筑产品的拾遗补阙和工作与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上,即转向以建好房子为目标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好房子?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对好房子认定的差异巨大。总体而言,“实用、经济,绿色、美观”是好房子的基本要求,工程基于全生命期的经济技术性能相对最优,耐久性好,做工精细,最大限度满足个性化需求,让使用者及相关方满意,是新形势下建筑业追求卓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也是建造好房子的总体要求。
建造好房子,必须从大处着眼,通过改革建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工程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必须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高度重视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使用群体,做深入的需求分析,实施一户一策,把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落实到持续扩大好房子建设的覆盖面上,落实到做工精细等方面,把居住者和使用者满意作为从业者的最高追求。
全装配产业化住宅代表项目:北京万科长阳天地
一是积极应对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于好房子到好小区,到好社区,再到好城区的建设,应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在强化村庄规划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应突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生态修复、城乡生活环境治理、城市风貌塑造等方面的重构和重建。
二是强化工程质量责任制度落实,加速实施工程“总承包,负总责”的管理制度。小康社会人们对工程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各自为政、各自独立”的工程建设体制,制约“建好房子”的发展。应加快推进以工程总承包为主导的绿色建造与基于工程全生命期的设计咨询服务叠加PEPC+DCS的工程管理模式。强调建立健全工程项目总承包负总责(PEPC)的制度,发展基于全生命期的工程设计、咨询和服务的企业组织(DCS),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市场,加快工程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
三是全面提升工程建设领域教育水平,为建筑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队伍。首先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针对绿色化建造、精益化建造、数字化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方向,进行专业需求分析和专业设置导向分析,重构课程体系,增设相关新专业,充实教学新内容。其次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建立土木建筑行业职业教育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一体化的专业教育贯通体系,引企入校,满足不同层次职教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建立职教学生职业发展的持续上升通道。再次是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职业技能型人才。
四是打通管理层与作业层的人为间隔,建立一体化工程项目建造组织。目前建筑行业仍存在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的情况,导致管理层与作业层难以形成合力。应集成设计、采购、施工等各环节的各种要素,建立工程项目劳务层与管理层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实施团队,实现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五是重视工匠培育,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现行制度下技能操作人员收入水平和社会认同度较低,不利于好房子建设的品质提升,应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行业氛围,采取新型八级工资制等有效措施,保障技能操作人员社会权益与薪酬对等。
六是住房建设重视个性需求,推进实施菜单式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好房子的要求标准持续提升,建筑业应面向未来,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把“好房子、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的理念落到实处,针对点多面广的住宅工程,应以菜单式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者的不同需求。
七是全力推进精益建造,全面提高工程建造管理水平。针对建筑业“管理相对粗放,产品质量不高,产值效益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应积极推进精益建造的管理方式,从员工职业化、生产系统化、工序标准化、度量数字化等方面入手,通过柔性生产和“6S”途径,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减少资源浪费。
在建造好房子目标引领下,建筑业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转型,要转向绿色化、智能化、精益化和国际化。升级,可以分解为四个升级:技术能力升级、管理水平升级、产品品质升级、服务质量升级。
具体来说,对转型升级有如下建议: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工程“总承包,负总责”的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建设单位对工程负主导责任,建筑企业负主体责任的要求。
推进“职业与技能教育先行”的就业制度,把提升工程的做工水平列入行业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把一线技能操作人员逐步列入建筑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并对建筑企业资质提出相应的强制性要求。
重视现代化技术与建筑产业及工程产品的融合,持续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现代化的工程产品。
创新行业收入分配制度,分配制度适当向一线操作人员倾斜,营造全企业重视操作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强化建筑企业对工程质量和服务的主体责任,切实落实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样板引路、过程管理、上下序交接等基础管理制度,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把建造好房子作为建筑企业的最高目标,优化企业的知识结构,重构企业工程总承包、工程技术与技能操作人员齐全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加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来源:建筑杂志社
02
2023年9月,第二届中国—东盟建筑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南宁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以“绿色建造发展与推进”为题,从绿色建造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分析如何通过绿色建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肖绪文表示,绿色建造是按照绿色发展要求,着眼于建筑全寿命期,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采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排放、提高效率、保障品质的建造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程建造活动。未来一段时间内,绿色建造应特别重视建造减碳,从前端、中端、后端和自然循环端同时发力,加速低碳示范工程,持续推动单体建筑、生态城区、市政工程、乡村农房等各类低碳建筑的工程示范,以点带面,作出切实成效,为国家实现减碳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他指出,当前,绿色建造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绿色建造的认识存在误区。业界认为绿色建造在施工阶段会耗费比一般的建筑施工付出更大成本。实际上,绿色建造是工程立项、设计和施工的一体化建造方式,目标是追求“环境效益佳,工程品质优,占用资源少,工程成本低”的基于工程全生命期的技术经济效益最佳。
二是绿色建造推进力度不足。推进目标的实施,或是强制推行,或是强化激励。在绿色建造的推进方面,我们存在差距,截至目前,还没有一部绿色化发展的强制性标准,也没有足够的奖优罚劣的激励政策。因此,绿色建造的推进总体乏力、成效不明显。
三是现行工程管理模式不利于绿色建造推进。我国工程建造广泛推行的仍然是多元主体的建造模式,工程实施主体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为独立,互相制约的关系,“工程总承包,负总责”的制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这种责任主体缺位的工程建造模式,无法保障基于全生命期的工程建造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对于如何加速推进绿色建造,他建议,要实施强制政策,进一步加速改革现行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速推进工程“总承包,负总责”的管理制度落实,加速培育基于工程全生命期的建筑师设计咨询服务组织,切实提升惠及民生的绿色建造实效。
来源: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
03
在2020年12月,首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会议上,肖绪文院士进行智能建造相关的学术分享,主要介绍智能建造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以及怎样做,为行业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肖院士认为,建筑业可以对标制造业,建造就是建设工程项目的“制造过程”,是基于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的工程立项策划、设计和施工的总称。工程建造与产品制造一样,必须立足于产品的全生命期的经济、技术、性能和效益的最大化。智能建造是面向工程产品全生命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建造生产水平提升和现场作业赋能的高级阶段;是工程立项策划、设计和施工技术与管理的信息感知、传输、积累和系统化的过程,是构建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控平台,在既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功能互补的机器人完成各种工艺操作,实现人工智能与建造要求深度融合的一种建造方式。
智能建造主要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构建工程建造信息模型(Engineering 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EIM)管控平台,EIM管控平台是针对工程项目建造的全过程、全参与方和全要素的系统化管控而开发的建造过程多源信息自动化管控系统,是智能建造体系的重要数据和业务中枢;二是数字化协同设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到施工阶段,进行全专业、全过程、全系统协同工作,是基于互联网的泛在协作系统;三是机器人施工,在EIM管控平台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驱动下,机器人代替人完成工程量大、重复作业多、危险环境、繁重体力消耗等情况下的施工作业。
而支撑智能建造的基础工作是三维图形描述、图形引擎和平台的开发,以及建筑的三维空间描述和真实感表达的系列软件开发。这个也是智能建造区别于传统行业信息化的一个重点,三维图形平台实现了实体建筑的数字化表达,为三维人机交互提供了便捷直观的技术基础。所以,三维图形系统为智能建造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是建筑行业发展数字化的底层能力。
首先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中国是建造业大国,建筑业的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城镇化建设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建筑业也进入了存量时代,建筑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传统建造模式效率低。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基建项目建设通常会出现超时和费用超标情况;2、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场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高。直接导致的是中国建筑产业工人后继不足,年轻人基本都不愿意再进入建筑行业;3、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近年来虽然在推进智能建造,但整体成效滞后。主要表现为简单搬用外国技术,原创性技术不多,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和图形处理的基础性软件系统;少有高效实用的人工智能工具和施工现场作业机器人;缺乏切实推动工程项目智能建造有效实施的数字化管控平台,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效果不明显。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间的融合。我国也把数字经济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推进,于整个建筑业发展来讲,我们要深刻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带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建筑业从“建筑业大国”向“建筑业强国”迈进。
首先我们要看发展智能建造的痛点是什么:1、缺乏切实能够推动智能建造有效实施的数字化管控平台。市面上其实非常多的数字化管控平台,但往往是浮于表面,好看不好用。所以这里提到是需要能够“切实有效”推动智能建造实施落地;2、少有高效实用的人工智能工具。人工智能在建筑业其实也有一些应用,典型的在规范问答、三维图审及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方面,但对于建造全过程资源要素配置和实施的应用场景还是不够的;3、信息化技术简单搬用,没有与管理和流程紧密结合,效益提升不理想。
通过智能建造推进,切实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应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创建利于工程项目推进智能建造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在推进智能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快速形成协同推进之大势,对于促进智能建造至关重要。
第二,推进智能建造,科技研发工作必须先行。智能建造是传统建造技术与现代化技术高度融合的建造方法,其综合性和创新性极强,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科研工作先行,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持续进行科技攻关,方能取得实质性效果。
第三,加快创建EIM管控平台。工程项目的系统化管控是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创建EIM管控平台,实现工程项目的系统化管控,对于提升建筑业管理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列入智能建造推进工作的优先选项。
第四,加速建造机器人研制。建立工程总承包企业主导,电子、机械、信息与控制等多专业参与的科技攻关体系,组织多专业进行建造机器人研制的联合攻关,加速施工作业机器人推广使用。
第五,构建面向项目层、企业层、集团层的PRP-ERP-GRP管理系统。智能建造应针对工程项目建造的不同角色,构建政府、业主、设计、总承包和专业分包等相关方共享共用的工程项目智能建造的管控平台;在集团、企业和项目3个层面体现权责分工,聚焦项目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过程管控能力提升,进行流程优化和固化,形成围绕工程项目不同管控主体的PRP-ERP-GRP系统,赋能提质增效。
第六,加速专业协同化设计平台构建。构建建筑、结构、水、暖、机电、装饰等多专业协同设计的数字化平台,打破各专业设计分离的现状,从整体层面设计工程产品,达到整体工程质量最优。
第七,研发“工程建造+”,将新型技术融入传统建造技术。智能建造推进更应关注针对施工过程的工艺、工序特点,环境感知要求,融合“大智云物移”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形成“质量安全+”“幕墙工程+”“钢筋工程+”等融合技术,以便实现施工的高效化、工艺的精细化和工程的品质化。
第八,重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底层支撑系统、操作系统和办公系统。目前普遍使用的计算机三维图形及其BIM系统、底层操作系统windows以及办公系统office大多源自境外,开发自主可控的支撑智能建造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对于提升核心技术能力至关重要。
智能建造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是目前已具备良好基础,包括产业互联网基础技术体系、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及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借助我国大市场的优势,停止作秀,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改变目前智能建造技术和管理碎片化的开发状态。
第一,加快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加速推进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推进智能建造需要工程项目立项策划、设计、施工的建造全过程协同进行,呼唤“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设计咨询服务”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的加速推进。
工程总承包企业应承担“工程总承包负总责”的责任,管理触角向前后延伸;以注册建筑师为主导的工程设计咨询应对建筑全生命期的运行质量、环境适宜性和功能性等承担相应责任。
数字化协同设计是智能建造的基础,务必全力推进。
建立“大设计”理念是智能建造推进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大设计,有时候也称之为“综合设计”,是区别于传统拆分设计的一种方式,实现设计阶段的整合,提高协同效益。协同设计平台是支撑综合设计的重要系统),着力推进土建与机电设备的施工图与专项施工图设计及其深化设计、工程组织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方案设计的“工程项目四个同步设计”。
第二,智能建造应做好顶层设计。推进智能建造应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一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图形系统;二是研发BIM;三是构建基于BIM的EIM管控平台;四是研制人工智能设施,如智能监测设施、功能各异的机器人设施等。
城市建设信息管控平台(CIM)应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集成区域内的建筑、市政、铁路、公路、桥梁、水利等各类工程的EIM管控平台信息。通过EIM管控平台信息合成、累积和过滤而形成。即智能建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以行业“提质增效”为导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秉承“不求一次成优,但求取得实效”的持续改进思路,为切实提高行业发展质量作出贡献。
第三,基于工程建造的复杂性,应在工程建造服务、管理、场景和流程再造、创新和固化研究的基础上,会同软件开发商“化整为零”开发若干子系统,在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持续改进,进而针对不同需求进行相应子系统组合,实现若干子系统的集成“积零为整”,逐渐形成适于工程项目多方协同的系统化管控平台,实现对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参与方管控,最终创建具有我国原创血统的工程项目建造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实时管控和运行的系统化工作平台——EIM管控平台。
第四,创新开发思路,创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形系统。
现行BIM三维图形输入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与我国技术人员熟悉的输入方法不相吻合,普及性差。应该凝聚优势资源,创新开发思路,在我国技术人员熟悉的平面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系统的内设转换软件,自动生成三维空间图形,进行真实感表现,攻克“卡脖子”的三维图形系统的技术难关,研究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图形引擎、平台和符合中国建造需求的BIM系统。
第五,加速研制和推广应用人工智能设施,如智能监测设施、功能各异的机器人设施等,特别应围绕工程建造的点多、面广、量大和劳动强度高、作业条件差的工艺工序,构建EIM管控平台与工艺技术联动联控的机器人作业环境,进行机器人研制。智能建造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建造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融合,促使建造及施工过程实现数字化设计、机器人主导或辅助施工的工程建造方式,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主导途径。
智能建造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是目前已具备良好基础,包括产业互联网基础技术体系、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及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借助我国大市场的优势,停止作秀,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改变目前智能建造技术和管理碎片化的开发状态。
来源:BIM智造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材料收集并进行梳理总结,侵删)
编辑:朱禹诺 左飞宇
审核:李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