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人物专访 |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王子佳——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工程智能建造的探索

发布日期:2024-12-04     来源:     阅读: 543


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在此背景下,202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选取24个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积极探索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深圳市成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


目前,深圳市遴选了102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主导工程建设管理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工程等医疗项目赫然在列,近日,就医疗建筑智能建造相关问题采访了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设计总监王子佳。


王子佳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设计总监




智慧赋能

顶层设计引领





什么是智能建造?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就《智能建造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在这项技术导则中,首次明确提出智能建造的定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人机协同建造方式。


作为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在智能建造方面先行先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促进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据了解,目前深圳市不断拓展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初步形成模块化建筑、建筑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6项创新产业布局。


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旨在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深圳模式,为行业树立典范。《工作方案》附带的《深圳市智能建造技术目录》(第一版)将智能建造技术分为但不限于以下六项: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建造设备装备。



医院建设中的

智能建造实践




在医院等复杂建筑项目中,智能建造的必要性尤为突出。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项目聚焦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以及智慧运维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项目采用“必倍思”BIM轻量化引擎及构件库平台,实现高效建模和深化设计;智能生产与RFID技术贯穿生产全流程,确保自动化和信息可追溯;智能施工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及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强化安全和环境管理。同时,云筑网优化了采购流程,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展现智能建造技术的全面应用成效。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工程


01

数字设计


自主可控BIM系统:


采用施工总承包单位自主研发的“必倍思”BIM轻量化引擎,将BIM模型文件进行轻量化转换,项目管理和一线人员仅通过普通网页浏览器就可以在手机、平板和各种系统的电脑上流畅查看项目BIM模型。让BIM模型的应用脱离建模人员的高配置Windows电脑和专业软件,扩展BIM模型应用范围。实现项目管理和一线人员仅通过普通网页浏览器就可以在手机、平板和各种系统的电脑上流畅查看项目BIM模型。其中截至目前共解决机电综合管线碰撞问题共500多个。减少现场返工,缩短工期,并高质量完成深化工作。

“必倍思”BIM轻量化引擎


BIM构件库平台:


采用施工总承包单位自主研发的BIM族库共享管理平台,帮助项目BIM建模人员快速获取建模所需要的族,提升项目BIM建模效率,聚焦项目BIM应用价值创造。项目已通过“BIM族库共享管理平台”使用200多个族文件,极大的减少了深化设计工作量。同时根据项目特点建立项目级族库,为以后施工运维提供了保障。


△BIM族库共享管理平台


02

智能生产


目前钢结构招标完成,合同中约定:

▪ 钢构下料集成平台:钢构下料集成平台对切割下料车间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实现了上料、切割,下料余废料回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有效降低辅助时间和等待时间。

▪ 智能ALC 流水线生产技术:配料、浇筑、蒸养、切割、流转、打包等功能全自动化;各环节设备实时在线传输数据,保证生产的精确控制及可视化。工厂生产线接收指令,根据ALC板材型号及特征自动排模,通过清模机器人、涂油机器人、智能搅拌站、挂网工人、转运车、自动化切割、自控温蒸养釜等自动化设备完成生产。

▪ 钢结构部品部件智能生产:RFID 信息管理平台实时更新扫码枪识别和写入的信息,BIM平台与RFID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云端服务器交互信息,除了实现构件各阶段的信息管理外,还实现了预制构件设计、生产、运输、储存、吊装各阶段状态的三维展现及构件信息的可追溯性。


△智能生产线



03

智能施工


数字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含智慧工地指挥中心、劳务实名系统、环境监测系统、视频监控及AI智能识别系统、车辆进出场识别系统、智能广播系统、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及可视化吊钩系统、配电箱和用水用电监控系统、施工升降机监测系统、智能烟感监测系统。


△数字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


施工总承包单位自主研发的结构健康监测平台:


结构健康监测(SHM,Structure Health Monitoring)是针对工程结构长期服役安全的需求,建立一种状态监测、特征识别和状态评估的自动化系统,为结构的管理和养护提供决策支撑。结构健康监测将传统离线、静态、异步的人工检测方法,转变为了在线、动态、同步的现代监测技术。




△结构健康监测


施工环境监测:


在项目1#、2#大门入口处各设置1个扬尘监测设备,采集施工过程的PM2.5、PM10、TSP 等扬尘数据及噪音数据,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和大气压等数据,在设备终端设定环境监测阈值,并与施工现场的喷淋装置、雾炮等联动,在超出阈值时自动启动降尘措施。

△扬尘监测设备


04

云筑网和轻量化的建材集中采购系统


针对项目用材,采用云筑网和轻量化的建材集中采购系统,提高材料采购效率,发挥批量采购优势,保证产品质量,节约采购成本。建立公司级的主材(钢筋、混凝土、模板等)、设备等集中采购NC系统,发挥批量采购优势,保证产品质量,节约采购成本。其中截至目前采用云筑网采购系统招标20多家,提高工作效率。


△云筑集采

此外,智慧运维实施应用计划2026年5月后实施。




数字化管理平台

的核心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工程作为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主导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医疗项目,总投资33.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是一期工程的两倍。该项目通过搭建智能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钢结构构件的上料、切割、下料、余废料回收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显著提高了建设效率


据王子佳介绍,医院建设过程中,机电设备、医疗工艺的安装最为复杂,也是医院建设管理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越是复杂的部分,越需要数字技术的精细化分析,智能建造的高效辅助,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把机电管线进行可视化安装模拟,并且让负责安装的工人能够通过手机端直接查看安装的步骤和安装的尺寸,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可视化,才能指导工人高效作业,避免工人因理解意义的偏差而导致的工程量增加与资源浪费,提高建设效率,最终实现对项目设计、投资、进度、质量、安全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


△数字化管理平台


01

提高建设效率,缩短建设工期


王子佳告诉记者,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工程建设中,数字化平台通过信息化定位追踪与数字化管理,建筑项目的物流体系得以高效管理,确保了施工现场每一个构件都能准确地放置在指定位置。


面对当前建筑产业依然存在的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不高等问题,发展智能建造在提高效率上起到关键作用。以预制构件管理为例,通过网格信息管理平台,精准定位每一个构件,这个过程涵盖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存放、安装以及后期运维、质量安全监测。王子佳说,“如果没有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管理,经常会出现部品部件在流转过程中的信息丢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品部件的重复生产,间接后果是资源的浪费和碳排放的增加”。他认为传统管理的粗放、无序导致的建设成本增加,同时也会造成建设效率降低。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项目构件库

数字化平台也会提高医院机电安装的效率和便利性。把医院建造的过程,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统筹安排。王子佳坦言,在医院整体建设周期中,土建部分所占周期并没有惯常理解的那么长,更多的时间用在机电管线、医用管线的安装与二次装修中。“我们要加快的是这一部分的建造速度。”


02

提升施工安全与质量


数字化管理平台不仅能够提升施工效率,还能有效保障施工安全。通过安装摄像头和无人机等监控设备,平台能够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确保施工人员佩戴安全装备并遵守安全规范。此外,质量管理方面,施工监理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拍摄并上传质量问题,平台会及时反馈并指导整改,确保施工质量达标。


王子佳着重介绍了数字化平台的巡检体系,巡检人员佩戴装有摄像器材和感应器材的安全帽进行巡检,并将巡检全过程同步到数字化管理平台上,所行进的路径以及行进路径上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通过图像识别的方式找到存在问题的点位。同时巡检系统在设置好巡检路径后,一旦巡检人员出现漏检,系统还会进行提醒,实现巡检路径的全覆盖。




未来展望:

致力全产业链智能建造

建设高质量“长寿型”医院




01

智能建造将改变传统建造方式


王子佳认为,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智能建造将逐渐改变传统建造方式。未来,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环节都将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高度集成与智能化。“这种转变将推动建筑行业向制造业方向发展,提升整体效率与质量,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王子佳说。


特别是在医院建设中,高质量涵盖了建设交付之后医院的使用阶段。“建设本身只是为了医院的运行使用,医院建设要经历3-5年的时间,但是医院未来要使用几十年,所以未来的几十年如何好用,是这3年、5年要考虑的事情。”


02

建设具备可变性与可适应性的“长寿型”医院


“把医院建造的过程,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统筹安排,让它在未来的使用过程中具备可变性、可适应性,医院建筑会变得长寿。”这是王子佳通过多年项目管理经验及数字化平台的使用得出的结论。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对机电管线的精确排布,通过数字化设计在建设前期就能确保建筑在后期运维中的可维护性与可更换性,通过高度集成化的智能建造减少医院在改造过程中的混乱与浪费,“如果改造的周期比使用周期还长,对医院来说是个灾难,而智能建造则能够有效避免这个问题。”

改革创新,深圳先行。通过多项智能建造技术以及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和应用,深圳的医院建设项目实现了高效、精准、安全的管理。推动医疗建筑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来源: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和筑医台资讯


<<<  END >>>